《等待戈多》——于荒诞中守望
《等待戈多》,又译《等待果陀》,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·贝克特创作的两幕悲喜剧。
1953年1月5日,最初用法文写就的《等待戈多》在巴黎巴比伦小剧场首演,紧接着连演300多场,由此导致有些人寒暄时的问候语都变成了——“你在干什么?”“我在等待戈多。”
《等待戈多》表现的是一个“什么也没有发生,谁也没有来,谁也没有去”的悲剧。作品着重表现人的心态、心理活动过程以及人的心理活动障碍。作品中的人物没有鲜明的性格,作品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。 《等待戈多》是戏剧史上真正的革新,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戏剧。
1953年1月5日,《等待戈多》在巴黎的巴比伦剧院完成了首演。
1965年,中国戏剧出版社便以“内部发行”形式推出了由施咸荣翻译的《等待戈多》,只是直到1980年,该书才得以公开面世。
2016年,为迎接贝克特诞辰110周年纪念,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《贝克特全集》(共22册)。
2019年,国际戏剧邀请展当代传奇剧场《等待果陀》海报。
塞缪尔·贝克特(Samuel Beckett,1906年4月13日-1989年12月22日),男,爱尔兰作家、小说家、剧作家、诗人、散文家,创作的领域主要有戏剧、小说和诗歌,尤以戏剧成就最高。他是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人物。代表作品有《等待戈多》、《一句独白》、《莫菲》等。
贝克特在《等待戈多》一剧中,大胆地运用了与荒诞的内容相适应的荒诞不稽的舞台形式,打破了传统戏剧的模式,体现了强烈的艺术创新精神。
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·艾斯林:《等待戈多》里的意象是什么?两个人自己认为与另一个人有个约会,所以每天去等。最后有人送信说另一个人不来了,前一天的事第二天又重复了。我的解释是这样的。这个戏表达了一种想法:我们被推进这个世界,但不知为了什么。人不可能知道自己为什么来到这个世界。但又不能不想,我们既然来了,就要有所企盼。在等待的一天中就奔波忙碌,希望在这一天结束前揭开生存的秘密。人也许意识到人生是没有答案的,这样一来人可能会更自由。人在等待过程中要为自己的等待寻找理由,没理由也要制造理由,这就是生存的含义。
无论命定的劫缘,还是缥缈的希望,个体乃至人类向来难以先验。在充满变数的人生历程中,我们该如何自处,又该如何救赎,这依然是一系列究竟谁是“戈多”、“戈多”何时到来的命题。贝克特以其重复、简洁却饱含诗意的对白,洞烛了人类孤独、彷徨、无助的常态境遇。“我们等待。我们厌烦。……一切都将消逝,我们又将孤孤单单,在一片空虚之中。”本质上个体的人都是孤独者。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,《等待戈多》必将维系持久的艺术感染力。《等待戈多》同时为孤独的人打开了一扇“终极关怀”的窗口。贝克特多次借主人公之口,喊出要对整个人类报以“悲悯”之情,“我们不是圣人,但我们如约而至。有多少人能够说出这样的话呢?”“在其他人受苦的时候,难道我睡着了?”一部作品能有如此张力,便足以引起世人持久的共鸣与感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