师生推荐——马瑞芳品读红楼梦
宝黛的爱情,是灵魂的相认,却注定败给世俗的金玉良缘。大观园是青春的乌托邦,但乌托邦的结局总是幻灭。
图书简介
《马瑞芳品读红楼梦》是马瑞芳对古典文学名著《红楼梦》的深度解读之作,她的品读结合学术性与通俗性,为读者提供了理解这部巨著的新视角。初读《红楼梦》,许多读者可能公产生这样的疑问:为什么直接品味原著还不够,还需要借助解读类的红学著作呢?
答案在于,《红楼梦》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,其博大精深、包罗万象的程度,使得仅仅依靠文本本身,难以完全领会其精髓。解读类著作,尤其是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的佳作,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,能够引领读者穿越这座文学迷宫。
红学专家马瑞芳的解读作品,便具有这样的特点。她深厚的学术功底保证了其解读的深度和准确性,而其通俗流畅的语言风格又使其易于被普通读者理解和接受。对于初涉红学的读者而言,马瑞芳的作品无疑是一把开启红楼之门的钥匙,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,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。
作者简介
马瑞芳(1942— ),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,长期从事《红楼梦》《聊斋志异》等古典文学研究。
马瑞芳作为《百家讲坛》首位系统讲解《红楼梦》的女学者(2005),其讲座以"学术深度+口语化表达"著称,尤其受女性读者喜爱。与刘心武的"索隐派"不同,她更侧重文学本体研究。
马瑞芳的品读特点
马瑞芳作为红学专家,其解读兼具学术性和通俗性,尤其适合普通读者入门。她的品读特点包括:
1. 人物分析的立体化
避免“非黑即白”的评判,揭示人物复杂性。
例如:袭人既是“贤婢”,也有功利心;王熙凤精明狠辣,但亦有管理才能和悲剧性。
对比不同角色(如黛玉与宝钗、袭人与晴雯),展现曹雪芹“正邪两赋”的人物塑造理念。
2. 文化背景的还原
解释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(如贾府的嫡庶之别)、婚姻观念(“金玉良缘”与“木石前盟”的冲突)、礼仪规范(如“抄检大观园”的伦理问题)。
例如:宝玉“摔玉”不仅是任性,更是对“天命”象征(玉代表封建秩序)的反抗。
3. 文本细读与伏笔挖掘
结合脂砚斋批注,分析曹雪芹的写作技巧。
如“晴雯撕扇”暗喻“千金一笑”的悲剧,与后文“晴雯之死”形成对照。
指出前80回与后40回(高鹗续书)的差异,帮助读者辨别原著意图。
4. 思想主题的深化
强调《红楼梦》的“大旨谈情”不仅是爱情,更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(如“好了歌”的虚无与超脱)。
揭示书中对封建社会的批判(如“元春省亲”暴露皇权的虚伪)。
5. 引导读者独立思考
马瑞芳的解读并非定论,而是提供视角,鼓励读者结合自身阅历形成见解。
例如:她对“宝黛爱情”的分析,既肯定其反封建意义,也指出黛玉性格的局限性。
马老师这样讲《红楼梦》
1.曹雪芹的宏大构思
曹雪芹的创作意图远超普通爱情小说。他并非单纯描写“三角恋”或“家长包办婚姻的悲剧”,而是通过贾府的兴衰,展现“覆巢之下,焉有完卵”的深刻主题——整个贵族家族的崩塌,以及其中每个人的命运悲剧。
2.宝玉与黛玉的关系
宝玉对黛玉的感情,曹雪芹用了“深敬”一词,而非简单的“深爱”。这体现了宝黛爱情的独特之处:二人不仅是恋人,更是精神共鸣的知己。他们的情感建立在思想与志向上的高度契合,远超世俗男女之情。
3. 王熙凤的细节刻画
在刘姥姥求助的情节中,王熙凤给了她一吊钱坐车。这一细节并非必要(即使不给钱,刘姥姥同样感激),但凤姐考虑到刘姥姥年迈路远,主动提供帮助。这一举动既展现了她精明中的人情味,也暗含作者对人性复杂性的刻画——凤姐并非全然冷酷,也有细腻的一面。
4.贾母的隐性权力斗争
观点:贾母看似享乐老太君,实为家族权力平衡大师,通过宠爱宝黛压制王夫人势力,延缓家族分裂。例如"清虚观打醮"拒绝张道士提亲,是公开支持木石盟的政治信号,揭示其作为史家女儿的深谋远虑。
关于《红楼梦》的版本选择
(一)《脂砚斋重评石头记》
《脂砚斋重评石头记》是《红楼梦》早期抄本系统的统称,因保留了大量署名“脂砚斋”(曹雪芹亲友,可能是其妻子或兄弟)的批语而得名。
脂砚斋、畸笏叟等人的批语透露了曹雪芹的创作构思、修改痕迹,甚至80回后的部分情节(如“狱神庙”“宝玉悬崖撒手”等)。
批语类型包括:
(1)揭示伏笔(如“草蛇灰线,伏脉千里”)
(2)评点人物(如“黛玉情情,宝玉情不情”)
(3)透露删改(如“秦可卿淫丧天香楼”被删)
(二)《红楼梦》癸酉本(吴氏石头记)——最具争议的“后28回”抄本
癸酉本(又称《吴氏石头记》或《何初本》)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《红楼梦》抄本,声称是带脂批的108回完整本,包含现存脂评本缺失的后28回。该本自2008年公开以来,引发红学界激烈争论,支持者认为它可能是失落的真本,反对者则指其为现代伪作。
1.名称来源:
因批语中提及“癸酉年”(1753年,乾隆十八年)而得名,又称“吴氏石头记”(因藏家姓吴)。
2.版本形态:
前80回与现存脂评本(如庚辰本)相似,但文字有差异。
后28回(81-108回)为其他版本所无,结局与程高本截然不同。
3.批语:
含少量脂批,部分批语与其他脂本雷同,但新增内容真伪存疑。
4.后28回关键情节
(1)贾府结局:
①贾家彻底败落:抄家后族人流散,宝玉一度沦为乞丐。
②黛玉之死:在贾府内乱中,黛玉被赵姨娘等人迫害,自缢于柳叶渚(非程高本的“焚稿断痴情”)。
③宝钗改嫁:宝玉出家后,宝钗改嫁贾雨村,后因雨村获罪被发配。
④元春之死:因政治斗争被皇帝处死(“虎兕相逢大梦归”)。
(2)其他人物结局:
①王熙凤:被休后惨死雪地,“哭向金陵”应验。
②探春:远嫁海外,成为王妃(与程高本一致)。
③妙玉:遭海盗劫掠,结局悲惨。
阅读扩展——经典《红楼梦》解读著作
(1)《刘心武揭秘红楼梦》(刘心武)
(2)《红楼梦新证》(周汝昌)
(3)《红楼小讲》(周汝昌)
(4)《红楼梦的隐秘世界》(吴世昌)
(5)《红楼梦与中国旧家庭》(萨孟武)
(6)《大观园里的丫鬟们》(欧丽娟)
(7)《红楼梦哲学精神》(刘再复)
(8)《红楼悟梦》(邓云乡)
(9)《红楼梦辨》(俞平伯)
(10)《红楼梦魇》(张爱玲)
推荐人
保定理工学院图书馆·曹文向老师
推荐语
《马瑞芳品读红楼梦》是红学大家马瑞芳教授六十余年研究的集大成之作,以“接地气”的解读带你深人《红楼梦》的万千世界。她逐回细讲贵族生活的繁华与衰败,剖析宝黛爱情的缠绵与宿命,更以女性学者的细腻触角,挖掘人物隐秘的悲欢与时代的暗流,无论是初读者还是资深红迷,都能在这部“红楼伴侣”中收获新知、美感与人生体悟。